教材类
幼儿园绘本教学
时间:2015-12-08 09:10:00 点击率:
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找度娘咯,搜索结果第一条居然是我在隆昌幼师的语言教法老师,我真的太激动了,黄老师学生要找你帮忙啦~~~~ 幼儿园购置了很多的绘本,但是对于绘本教学我们迷茫,希望老师能给予帮助,看到提问后能回复哦,万分感谢~
官方回复:一、什么是绘本。
●绘本,英文为「picture books」,在日本译为「绘本」,直译为图画书绘本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为主的儿童图书。这一类书籍特别强调视觉传达的效果,所以版面大而精美,不仅具有辅助文字传达的功能,更能增强主题内容的表现。优秀的绘本能够给孩子带来愉悦和幸福感,让孩子充分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绘本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绘本作为教材为提升幼儿阅读能力服务的教与学的全过程,使师生共同进步的活动。
二、绘本的特点。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有文学性、生活性、教育性、情趣性;
●从美术的角度说,有美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物像形态的生动性、色彩鲜明的协调性;
●从结构的角度看,精美完整(封面、封底、环衬、扉页、独页、跨页等)。
三、绘本的特质及价值。
1、特质——用一个词语概括“赏心悦目”
●“赏心”是指图文互为补充,互相交融,体现了一种既高深又轻浅的儿童哲学,衍生出精神上的享受。
●“悦目”是因为绘本表现形式使人眼前一亮,难以忘怀。因此阅读时只有通过调动人最原始的感觉系统:眼看、耳闻、感同身受,才能给人更为深刻的震撼。 绘本是图画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讲究趣味性,也具有教育性;还具有思想的传递性。
2、绘本教学的价值
●让幼儿学会阅读。
●让幼儿学会观察、想像、推理。
●让幼儿学会丰富的语言。(儿童文学作家使用孩子可以解读的词汇,熟悉的语句结构,再将主题巧妙涵盖进去,汇聚成结构完整与内容丰富的故事。透过阅读,孩子无形中便培养出精湛的语文能力。)
●让幼儿懂得美术欣赏。(目前绘本中的图画部分,都是世界上知名插画家作品,他们运用各种材质,营造故事情节,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在同一绘本中,根据自身的体验解读出不同的图意,使孩子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让幼儿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绘本故事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让创意无限扩大。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呼应,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儿童凭借各自对绘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和想像,做出种种猜想推测。在这里,孩子的推理也许与故事不谋而合,也许相差悬殊,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
●让幼儿懂得如何生活。口语教条式的灌输道德教育,僵化了教学方式,也拉远了与孩子间的距离。然而,借着生活化的绘本内容,孩子透过同伴间的讨论,吸收、激荡、转化各种观点,最后学习到清楚的价值观,并将此种能力运用在曰常生活上的应对,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互动学习。(听取别人信息、补充别人的信息、传达自己信息)
四、怎样选择绘本
1、要根据年龄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绘本。
2、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儿童的经验是儿童和画面碰撞的依据,它能让幼儿与画面里的角色行为产生共鸣。共鸣中的欣喜或烦恼都会刺激幼儿的阅读情绪,这是儿童自主阅读的支柱。为此,选择绘本要有儿童喜欢的对象,最好是动物和儿童自己。)
3、为幼儿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的挑战。
4、画面和颜色也是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喜欢的色彩是鲜明而不紊乱,大块色彩和小块结合,大块色彩最好能凸显出故事角色。故事中的角色要动态夸张,能诱发儿童的好奇心,会自然地运用形象的语言、比喻的手法自编故事内容,有声有色地讲述。颜色应是鲜明的,布局应是简单整齐的。如:故事的讲述形式或采用重复的结构方式、或情节与情节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读本就便于孩子们阅读和理解。)
五、教师怎样研读绘本?
1、熟悉绘本。(看题目猜想故事情节?看封面猜想人物、动物及故事情节?看绘本)
2、查阅相关教学资料。
3、备课。我们要学会剖析绘本的图片特点,寻找教育元素。因绘本来自于国外
它具有他国的文化背景因素。对我们来说,也许有生疏之感,只有细细解读才能
领悟文本作者所传递的信息,才能找到相关的教育元素。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教育
元素,才能跟随幼儿自主阅读,在过程中给予合适的引导。
4、我们应该挖掘环衬、扉页上所隐含的教育元素,发挥其正式阅读前的猜测、推理等思维效应,让幼儿充分表达已有经验。有许多绘本,它的结构非常特殊,如《獾的美餐》,它是两条线索(獾外出寻找美食和躲到獾家的客人)平行前进、巧妙交织,对于这样趣味性强、寓意深刻、富有教育价值的绘本,我们更应该细细推敲、反复琢磨。
六、关于绘本教学。
绘本的特质决定其教学,不仅仅让儿童学会阅读,更让儿童学会观察、想像、推理;不仅仅体现语言的价值,更是美术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画面的认知,更是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呼应,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儿童凭借各自对绘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和想像,做出种种猜想推测。在这里,孩子的推理也许与故事不谋而合,也许相差悬殊,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更可以让孩子在同一绘本中,根据自身的体验解读出不同的图意,使孩子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如何指导孩子进行绘本阅读呢?可以将其归纳成六个字——发现、思考、表达。
七、绘本教学三要素
(一)发现。
由于绘本的特殊性,所以每一个绘本,从头到尾都隐藏着“神秘”。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为我们的孩子献上了精美的“食品”。这就需要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1、发现封面(包括腰封)。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发现发现作者名,译者名,出版社名,主人公(年龄性别衣着神态动作等),背景(如《爱心树》封面那棵树上写着的英文字母“The Giving Tree”的含义,《风到哪里去了》封面上月亮群山小鸟房屋雨点代表的世间万物)等都有助于孩子对绘本的理解。腰封上有时会有对作品的评价或对主题思想的提示,(如《爱心树》腰封上有2005年度十佳童书,美国教育部百部最受教师孩子喜爱的书之一。看了这本书,孩子会更爱妈妈等),由封面中的图画与文字猜想故事,使整堂课弥漫想象的色彩。。
2、发现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例如《花点点和鳞片片》环衬是许多不同条纹和颜色袜子,左右可以找寻配对的那只;又如《爷爷一定有办法》环衬是那条神奇的毯子,上面布满了闪烁的星星。)
3、发现会讲故事的扉页。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有时还有作者绘者的简介及本书获奖记录。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有时还会讲故事。(如《活了一万次的猫》扉页的虎斑猫与封面略有不同,仿佛在告诉着什么。又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扉页图画暗示着大小兔子快乐玩耍,在精神得到满足后才有了下面小兔的提问。)
4、发现正文毋庸质疑。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感受,教师不要把故事情节一股脑儿全盘托出,要积极鼓励孩子边发现边猜想后面将要发生的事,鼓励他们将自己比拟成故事中的角色让孩子也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去。(如《爱心树》发现树的姿态语言《彩色的乌鸦》,每只乌鸦色彩的区别和表情的变化,《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中小男孩的表情,《藏起来的礼物》中角落里关注女儿的妈妈,《轱辘轱辘转》每一页都躲起来的米粒大小的金虫子,欣赏图画的同时关注画中画等)一边读文,一边赏图,让思绪随着图文驰骋千里,上天入地。在想象空间大的地方可以先让孩子想象再读故事,情绪色彩浓的图画可以让学生由图画想象人物的心理。
5、发现并未结束的封底。
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有的绘本,就是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为孩子们想象留下了空间。因此绘本的封底不容错过。封底很有“看头”——大部分与封面相呼应,有的甚至需要与封面连在一起欣赏讨论,有的则是故事的结尾与延续。(如《神奇的蓝色水桶》草地上遗留下来的充气鲸鱼,《失落的一角》抬头期盼的一角等)
(二)思考
洛克曾说“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因此在引导儿童阅读绘本时,不应急着说教,不断地提问、说明,犹如应试教育一般,而应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儿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知识和智能。
1.思考的内容
(1).对图画语言的思考
(2).对文字语言的思考
(3).对图文结合碰撞产生的新语言的思考。
2.思考的技巧
(1)、朗读引发思考的技巧
对孩子而言,听别人朗读故事是一件轻松没有压力的事。在这个倾听与欣赏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的了解书写方式,认识生字新词,并熟悉语法。朗读故事给孩子听,也等于提供孩子欣赏创作风格,了解情节铺陈,认同成功角色的机会,这对于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倾听故事的机会越多,其生活经验与知识领域自然随之扩展,影响所及,形成个人的思考与判断。
有效朗读思考故事的指引:
朗读过程提示
朗读前
1、呈现书的封面并探讨封面插图。 2、鼓励孩子预测该书内容。
3、与孩子讨论该书的作者及插画家。
朗读中
1、呈现书的每一画面。多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认为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鼓励孩子在朗读中积极反应与评论。
3、故事的表达及内容详细度配合孩子理解能力的需要。可以伺机变化音量、语调、语气,辅助动作、神态语言、使故事生生入扣。
4、故意犯错引起注意,偶尔提问以了解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及诠释。在故事的精彩、关键处、转折处,引导孩子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
5、保持眼光的接触并留意反应。当孩子一脸茫然时,改变方式重述故事。
6、设计简单的活动使孩子参与其中。如请学生分段朗读(齐读或个别读交互应用)。
7、运用孩子的疑问引发思考与讨论。
8、比较阅读。可以与其它绘本作比较性阅读;也可前后对照着品味细节。
(2).讨论故事引发思考的技巧
讨论故事是儿童文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可通过二三人、一小组或整个班级进行。讨论故事可以建立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对老师而言,讨论故事可以了解孩子看了哪些书,对故事的了解程度有多少,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对孩子而言,讨论故事提供一个合作思考的机会,他不仅帮助孩子确认、扩展及修正个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且在成人的引导下,培养倾听、发问与表达的技巧,学习说理与思考,建立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系统。
(三)、表达
如何在挖掘绘本本身的魅力同时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呢?阅读绘本,应该给每个孩子创造表达的舞台,世界上最好的“绘本作家”应该是孩子。
1.表达的内容及形式
表达内容 表达形式
1、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及想法,现场情景再现。
2、回顾故事内容(角色、情节、情境、问题、解决方法等)。
3、协助孩子将主角所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生活作连结。
4、配合故事内容,设计延伸活动。
(1).语言表达。
讲故事,演故事,画故事,续编故事。
(2).文字表达。
改写故事结局或改编故事情节,在扉页处写前言,写信给书中人或作者,谈谈阅读的心得经验等。
(3).图画表达。
学画书中图画,布置学生完成绘画日记或伙伴合作制作绘本。
(4).其它形式
以上三种结合,班级家庭交流分享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
2.表达的案例
(1)不同的绘本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如读《泰迪熊搬家记》,可以学画地图;读《泰迪熊的溜冰派对》,可以让学生自己筹备开派对;读《别再亲来亲去》,可以续写故事;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可以演故事;读《可爱的鼠小弟》系列,可以直接在绘本的留白处写写画画;读《嘟嘟与巴豆》,可以学习写信,介绍各地风土人情等。
(2)同一绘本表达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窦桂梅教学《我爸爸》后的延伸
1) 用简笔画,为你爸爸画一张像。
2) 用笔,为你爸爸写上一句话。
(3)有些绘本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绘本在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可以用很多方法,但不会直接告诉这是什么意思,需要自己去补白去思考。当你与学生用发现的眼睛,思考的大脑,创新的表达去理解绘本时,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会不知不觉的铭刻在心,你和孩子都会从中学会怎样对待人生,怎样使用语言。
当然,发现,思考,表达并不是孤立的,因发现而思考,因思考而有了新发现,表达后再思考再发现,总之,它们彼此交融,相得益彰。由于绘本不同,教师不同,孩子不同,因此方法也是多样的,既不能因注重“发现”而上成“看图说话课”;或因注重“思考”而上成“讨论课”;或因注重“表达”而上成“写作指导课”。如何在挖掘绘本自身的魅力、适当分享绘本的人文价值、思考绘本的个性风格的同时,让儿童品尝阅读绘本的甜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观察力,教学设计时考虑如何“发现、思考、表达”仅仅只是一方面,实际组织教学时,还得有老师敏锐的教学机制,善于抓住课堂中的即时生成,才能让课堂更加自然、出彩。
四、绘本教学的策略:
1.预测故事。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比如绘本《神秘的大衣》的封面,瞧瞧他,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胖得无边无际,领子里居然露出火烈鸟的长脖子、长颈鹿的脑袋、兔子的耳朵。蜥蜴从他的衣襟里探出身来。他的挎包里面,蹲着两只怪模怪样的鹅。他的如同鳄鱼一般起伏的背上,停着一只乌鸦……
2、理解环衬和扉页。在阅读之前教师要从读本中提取主要人物、动物、物品等的信息并制作成图片。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明确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逐渐使幼儿建立起故事的结构,做好阅读前准备。这就要从我们的环衬中提取信息,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是白纸或是色纸,还有很多是美丽的图案。这些绝对不是多余的,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前后环衬遥相呼应,有时还会提升主题,甚至说出故事之外的另外一个结尾。因此,教师和孩子千万不要错过。
3、回翻阅读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回翻策略,帮助孩子们把阅读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通过重点内容的反复阅读,使孩子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故事发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故事意义。我们现在不论是看图书还是阅读绘本,总是要求幼儿联系前后图片的关系,看懂图画书。
4、通过自身提问的形式理解图书。提问策略通过对画面的提问,引导孩子观察图画,包括对细节的观察,帮助孩子们理解。在“对话式阅读”中进行有益的提问。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观察画面,预测图画书内容发展,澄清孩子们的预测,支撑和帮助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逐渐而借由自己的提问过程了解文本的意义,让孩子学会自己进行提问,更好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慢慢的将提问从老师转到幼儿身上。
5、遮盖部分图片激起幼儿的想象。可以将画面中的人物、动物和情节做一些适当的遮盖,便于孩子们调动已有经验,加以想象和思考,建立故事前后的联系。二、通过多种形式评价幼儿对图画书的理解在图画书阅读活动时,教师有必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孩子们阅读结果进行即时检测,即评价幼儿阅读理解的效果如何。方法如下:
1)通过简单的故事表演看看幼儿对故事阅读和理解多少。
2)故事阅读结束后,教师运用一问一答的提问来请孩子们描述图画故事书的内容感知孩子们的理解;
3)通过为图画书故事命名,来学习概括故事的中心或大概内容,感知幼儿阅读理解;
4)通过阅读后对故事能复述多少,对故事里的人物、情节或其他信息能记住多少;
回复时间:时间:2015-12-08 15:08:29
回复时间:时间:2015-12-08 15:08:29
下一篇:丢不掉的讨厌鬼 幼儿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