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类
系统理论学派认为,幼儿园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时间:2015-12-03 11:31:00 点击率:
官方回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社会教育整体教育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总体目标具体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活动目标空泛、抽象、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等同于活动内容,形同虚设;目标表述时,不注意层次性、前后矛盾、啰唆;目标的制定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我们可以尝试着通过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和增进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两方面来解决以上问题。
幼儿园课程目标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第二层次是年龄阶段目标;第三层次是单元目标;第四层次是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来说,课程研究人员负责制定一、二层次课程目标,而幼儿园老师参与制定的主要是三、四层目标。《纲要》给出的社会领域目标是国家在社会教育领域针对幼儿的发展,给教师提出的一种概括性、总体性的要求,是一种应然状态下的设想和方向。活动目标则是教师根据这个指向,在具体活动中制定的一种实然性教育标准。“真实的教育目的存在于千百万教育过程当事人的教育行为中”。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转化给予一定的重视。本文主要剖析社会教育活动目标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目标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活动目标的内容空泛、抽象、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
教育活动目标是某一教育活动期望达成的效果。目标的这种导向功能决定了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目标必须定位准确,表述具体。但是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制定的教育活动目标抽象,缺乏总目标指导下对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提出的明确、清晰的活动目标。
社会活动:《购物》(小班)
活动目标:1.通过木偶表演,知道去购物时的小规则并能尝试遵守。2.愿意参与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跟着爸爸妈妈去购物是每个孩子都有过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孩子容易看到什么要什么,如果爸妈不给买,有的幼儿会哭着闹着发脾气。这节教学活动主要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不能哭闹着让家长买东西”。而教案中教师制定的活动目标“通过木偶表演,知道去购物时的小规则并能尝试遵守”笼统而不准确,“购物时的小规则 ”容易让人联想到排队等社会规则。
社会活动:《春天里的节日》(大班)
活动目标:1.知道几个春天里的节日名称及其含义。2.在集体中大胆讲述自己对节日的认识。
活动目标“知道几个春天里的节日名称及其含义”,表述不清,“几个”到底是多少呢?孩子能懂得几个或几个以上算是达到了目标呢?教师应该根据孩子对节日了解的实际情况及其兴趣,制定认识“几个”节日算合适。这其中体现了教师制定目标时的随意性,这也就使得评价目标是否达成产生了困难。
2.教育活动目标等同于活动内容,形同虚设
教师制定的目标并没有表达出通过活动幼儿可以获得的发展。仅仅把活动内容当作活动目标,无法明确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获得什么经验或是发展。
社会活动:《春游》(小班)
活动目标:通过春游活动,观察春天的景象
这一目标是对整个活动内容的描述。我们从这个活动目标能获得的信息只是幼儿将进行春游活动,教师让幼儿观察春天的景象。但是通过观察春天的景象,让幼儿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就是要表述教学活动的效果。《春游》的活动目标只是论述了让幼儿干什么,这样的“活动目标”使教学目标失去了导向功能。
3.目标表述中的问题
(1)不注意层次性
一个教学活动往往要求孩子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其本身往往是有难易程度之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目标表述时的层次性。
教学活动:《参观徙贸市场》(大班)
活动目标:1.了解农贸市场里人们的工作。2.知道农贸市场是人们购买农副产品的地方。3.认识一些常见的蔬菜、家禽等。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最容易达到的目标是“知道农贸市场是人们购买农副产品的地方”,然后才可能了解市场里人们的工作。所以我们在表述目标的时候,应该把“知道农贸市场是人们购买农副产品的地方”放在目标的第一条。
(2)目标表述前后矛盾
一般的教学活动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目标,这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目标必须逻辑清楚,不产生重叠,更不能自相矛盾。
教学活动:《我要感谢谁》(大班)
活动目标:1.能用语言表述三年中老师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2.能大胆向老师说出感谢的话。
目标1 中强调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也就是说,孩子不必非要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爱,可以通过绘画、手工、送上一个小吻或微笑等多种形式表达。而目标2 中又要求幼儿达到“能大胆向老师说出感谢的话”这一目标。前后两个目标是互相矛盾的,或者也可以说,目标1 包含了目标2 ,两个目标是重叠的。
(3)目标表述哕嗦,不精确
活动名称:《慢吞吞的小熊》(中班)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情节,知道小熊的性格特点,懂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长处,都能找到发挥作用的地方。2.能发挥想象,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活动目标1 很长,本来可以简单说“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教师把目标的表述口语化为“懂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长处。”使得目标表述不精练。目标是有导向功能的,所以目标表述一定要逻辑清楚,表述精确,只有这样才会一目了然。
4.活动目标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活动目标最终是促进孩子的发展,目标制定的依据之一便是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身心发展水平。但是现实情况是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没有足够关注孩子的发展水平,在层次上不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不能促进孩子更好地向前发展。表现在:1.目标过于简单,已经在孩子的发展水平之内;2.目标难度过大,超出了孩子能够达到的水平,使幼儿无法达到;3.活动目标不符合孩子获得经验的特点,不可能在一次活动中就实现。
(1) 目标过于简单
教学活动:《假如我是盲人》(大班)
活动目标:通过走不同障碍的路面,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知道盲人是残疾人。
在这一目标中,“知道盲人是残疾人”对于大班来说,显然定得过低,我跟大班的孩子随意聊天的时候问他们,什么是残疾人。他们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盲人就是残疾人。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删掉,直接定为“通过走不同有障碍的路,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
(2)目标过高
教学活动:京剧脸谱(大班)
活动目标:1.欣赏京剧脸谱(净睑)的表现特点、鲜艳的色彩和对称的图案。 2.愿意大胆选择材料进行脸谱刨作。3.体验学唱京剧的乐趣
教师在讲解完脸谱的特征后,让儿童在脸谱上进行创作。在立体的脸谱上无法很好地运用毛笔,让孩子在立体的脸谱上进行创作的要求显然高了点,以至于无法达到。
(3)与儿童获得经验的特点不相符合
社会活动:《幼儿园是我家》(小班)
活动目标:1.通过儿歌,初步萌发爱幼儿园、爱教师的情感。2.养成喜欢上幼儿园的习惯。
我们一定要注意表述社会教育活动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养成方面的目标:情感、态度的养成不是短时期内能达到的,相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奢望通过一节活动让孩子完全达到。“养成喜欢上幼儿园的习惯”显然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才能慢慢喜欢上幼儿园,才能把上幼儿园当作一种习惯。所以我们不妨把这一目标改为:“体验上幼儿园的乐趣,喜欢上幼儿园”。
问题解决得策略
1.加强教师的目标意识
一线教师往往普遍重视活动形式和学习方式,努力把课堂设计得热热闹闹、生动活泼,但是在追问目标究竟定位在哪时,表现得含糊其辞,不知道自己组织的活动目标究竟是什么。因此在还没有弄清“为什么教”之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所谓的活动设计上,在教学中自然很容易走偏。所以一定要加强教师的目标意识,让教师意识到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目标应该贯彻于教学活动始终。只有弄清楚“教之后,幼儿到底得到什么”,教师的教学才是有意识的,思路才是清晰的。在平时的幼儿园教研活动中,可以专门针对“目标”进行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比如一个阶段内,围绕“目标制定是否合理”、“目标描述是否清晰”、“实施过程中,目标是否流失 ”等问题,针对具体教学活动进行讨论。这样的活动无疑会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加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2.增进对幼儿的了解
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幼儿,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才能获得成功和优化。
(1)教师首先应该了解社会教育的整体年龄阶段性目标,从中发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社会教育专家和研究者经过多年摸索总结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可以为教师制定具体教学活动目标提供十分重要的依据。这些发展特点和年龄阶段目标,揭示了孩子对性别的认识规律、对规则的认识特点、对社会情绪的认识规律、对交往的认识及其交往中表现出的特点等等。教师通过学习,对于选择合适的教材,结合本班幼儿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出恰当的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是教师整体上了解和掌握幼儿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
(2)对照本班幼儿的实际表现进行分析,摸清幼儿的已有经验,知道幼儿的现有水平
专家制定的年龄阶段目标,是针对幼儿的整体特点而言的。具体教育活动目标需要教师对其具体化、灵活化、本班化。教师对专家制定的年龄阶段目标进行处理的重要依据便是本班幼儿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水平。教师只有针对本班孩子实际情况和需求而制定的目标才是清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才能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好听的京剧》中,大部分孩子以前听过京剧,而且幼儿园曾经请过京剧演员来幼儿园表演过,孩子已有关于京剧的前期经验,所以教师把这节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在:知道京剧是国戏,是我国特有的剧种;尝试用京剧特有的方法学唱。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让幼儿感受京剧。
09-11-10 | 添加评论 | 打赏
0
嚎叫一月
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60年来,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关系。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其能量,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经过60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
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要牢牢抓住并切实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在全社会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
回复时间:时间:1974-08-05 13:09:10
回复时间:时间:1974-08-05 13:09:10
上一篇:幼儿园哪些环节可以实施课程游戏化
下一篇:幼儿园狼外婆的故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