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类
如何将探究学习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
时间:2015-11-23 15:35:00 点击率:
官方回复:更多幼教相关知识:点击“中国幼儿教育网”即可进入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以探索操作和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儿童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老师只是给他们提出活动内容和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儿童自己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得出原理,如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儿童自己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儿童解决问题能力。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儿童为主体,让儿童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探究过程,通过教育的过程应该使儿童认识到。因此,探究教学的实质就是按提出科学结论和检验科学结论的结构方式去揭示科学结论。即:要把所提出的观念和所进行的实验告诉儿童,要说明由此得到的材料,还要阐明把这些资料转化成科学知识的解释。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实际意义
探究式教学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主体,最大限度地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创造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一) 探究式教学法是为儿童成长探索人生的方法
首先要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儿童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其次,要强调儿童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儿童学会学习的关键。再次,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一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人生抉择。
(二) 探究式教学法是儿童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探究式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儿童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儿童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儿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儿童逐渐成为会问、会学、会做的人。
(三) 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老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老师变换了地位,转换了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拓展者。老师教给了儿童获取知识的方法,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当儿童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去想;当儿童思路狭窄时,诱发他们拓宽;当儿童“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带领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 探究式教学法促进老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增强
在探究教学法中,儿童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质疑、怀疑,这就对老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使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为此,老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在实践探究中学习,总结自己的做法,学习别人的经验,包括向儿童学习。
三、探究式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一) 探究式教学法应坚持目的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法应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儿童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
(二) 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适合的内容让儿童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可部分探究或全部探究,按照逐级推进,系统安排的思路进行。
(三) 探究式教学法应遵循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儿童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对老师的要求。老师应成为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老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儿童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儿童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 坚持面向全体儿童主动发展的原则
学习是通过儿童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儿童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要求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儿童,并始终坚定“每个儿童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儿童的最大潜能,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儿童发展需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 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
在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儿童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互补,使教学更具有时效性。
(六)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作保障。科学性是指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等是科学的,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是符合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的。
教育性原则是指探究活动要有教育意义,寓教育于探究活动之中。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要求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教育目的,把科学性与教育性统一起来。
此外,还要坚持实践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儿童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四、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儿童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老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问题设的科学就能激发儿童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能引起儿童的探究欲望,学习兴趣,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开放学习,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让儿童交流学习体会,展示学习成果。经过探究过程,儿童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儿童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儿童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儿童先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三)适时点拨,老师诱导探究方向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老师首先要帮助儿童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老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儿童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老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儿童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儿童自己完成,也可以由老师将儿童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儿童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儿童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他们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同时老师适时给予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为了达到让儿童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儿童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或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儿童对“交流”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儿童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老师指导和儿童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诱导。如:“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等等,把儿童的思维推向高潮。
(五)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刺激思考
在探究教学中,老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儿童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处理好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儿童的“主动探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儿童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六) 分析评价,总结呈现探究结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呈现儿童探究结果。老师对于儿童的任何学习行为的成功与失败都应进行相应的总结分析与评价,及时的反馈他们学习的信息,使他们享受学习的喜悦。
总之,作为老师应努力创新,把探究型教学方法中的优势更多更好的挖掘出来,与其它教学方法优化并整合,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成为有创新能力的学习的主人。
更多幼教相关知识:点击“中国幼儿教育网”即可进入
回复时间:时间:2015-11-23 15:59:30
回复时间:时间:2015-11-23 15:59:30
下一篇:幼儿园中班不生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