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类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时间:2015-11-19 12:02:00 点击率:
官方回复:更多幼教相关知识:点击“中国幼儿教育网”即可进入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在思维启蒙开发的阶段,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二、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四、将数学教学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实践活动、创新教育、评价标准、联系、实际、实物、模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可不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
(一)、创设新、奇的开场白,引发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其次如果开场白讲的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导入新课要在“求奇、求趣、求妙、求新”上下功夫。
(二)、创设故事、游戏、问题、争论、真实生活的课堂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利用润年的规律,向他们讲述12岁的小明只过了三个生日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其中奥妙的兴趣,学生们听了,必定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容易被调动起来。创设游戏、问题、争论、真实生活的课堂情境进行教学也是一样,目的都是要极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所谓数学实践活动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其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以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为了提高小学课堂学习效率,要求教师结合新形势探索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有效交流和参与、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卓有成效。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而创新教育在很大程度是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教师的教导形式、方法要创新。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
(二)、对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要创新。教育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的公平、合理与否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只是一个方面,而不能以此说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以及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不在于看其教导的学生的分数、平均分的高低,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是否有创新思想,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课堂上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是否扎实灵活等等。
四、将数学教学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
有报道曾载过一篇调查数据,反映某地区不同层次的2000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其中不喜欢数学的学生竟占47%!这一惊人的数据给我们以怎样的警示?我们身边的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学习数学?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其实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一)、利用实物进行教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实物,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实物,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 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
(二)、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知识。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
(三)、利用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归结到实践中就是需要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切实地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生活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更多幼教相关知识:点击“中国幼儿教育网”即可进入
回复时间:时间:2015-11-19 15:46:07
回复时间:时间:2015-11-19 15:46:07
下一篇:幼儿园小孩挤奶牛意义活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