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沟通
育儿常识——幼小衔接 | 这几个误区,你中了几个?
时间:2018-04-13 10:02:00
点击率:1273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告别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孩子生命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帮助孩子迈好这关键的第一步,将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产生很大影响。
正因如此,“幼小衔接”问题让很多家长产生了焦虑,有的家长甚至希望直接把幼儿园变成“小学预演班”,为孩子上小学提供“实实在在”的准备。其实不少家长对“幼小衔接”在认识上都有误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你中招了没!
1
误区: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 X
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误区:幼小衔接就是择校 X
一所好的学校,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所以,家长不必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搞得心力交瘁。
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必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关键的是为孩子选择一个和孩子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3
误区: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X
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家长不能单纯地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入手准备。除了相应的入学知识准备以外,家长更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2、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3、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
4
误区:幼小衔接就得多上培训班 X
“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适当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孩子的顺利衔接。不过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学习,提前让孩子学习太多小学阶段的知识;二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该学,否则会“毒害”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的关注点应该放在何时学、怎么学等更为关键的问题上。
5
误区:幼小衔接是孩子的事儿 X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家长都需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从心理上和情感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走得更加从容。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同样也不例外。
因此,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除了孩子,还有家长。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让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
家长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了,从而让我们的言行举止发生一些变化。还可以主动向家有小学生的亲朋好友咨询和请教,了解他们作为小学生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心理感受,获得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等。
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充分准备。当孩子入学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定一份新的家庭作息时间表。最重要的是,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6
误区:重物质准备,轻心理准备 X
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角色和任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的心理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 心理准备:1、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2、家园配合,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3、演练角色,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4、提前试读,让孩子体验一次“实战演习”。
▼
7
误区:进入小学就是学校的事儿 X
要让孩子的幼小衔接更加顺利,家校互动才是最为关键的解决之道。教育孩子,绝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分工协作。
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到位,老师在学校也会更加省心,这比给老师送礼更管用。平时督促和检查孩子的作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孩子有事无法到校上课事先请假、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给予积极回应等等。
8
误区:孩子不适应就责骂 X
每一个刚进入小学的孩子都需要一段适应期。当然,不同的孩子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有些孩子进入小学一个月就能完全适应,而有些孩子可能就需要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
一般来说,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生活方面,比如:对用餐、用厕、饮水等自我管理的不适应和对作息时间的不适应;
2、学习方面,比如:对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和对每天要带好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的不适应;
3、人际关系方面,比如:陌生的教师、同伴,与幼儿园不同的要求以及部分家长不恰当的话语暗示等,都会使孩子对小学老师、新的同伴产生一种距离感。
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不适应,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不要随便责骂孩子;
2、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机会;
3、保持家校联系、搞好家校互动,积极争取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长。
9
误区:作业必须陪着孩子做 X
当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时,对小学的学习既新鲜又陌生,而对完成家庭作业不一定能很快适应。因此,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完成,如:做做小游戏,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好、记得快。这样,既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业,又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孩子入学初期,家长可以适当陪同他做作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必须逐步放手,慢慢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通过家庭作业,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该是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提示:做作业始终是孩子的事,家长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和检查,绝不是代劳。
▼
10
误区:孩子的成绩就是唯一 X
其实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考试和分数都不应该成为衡量孩子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很多孩子考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不好,而是因为粗心大意、上课不认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缺等造成的。
因此,在小学前半段,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三件事,而不是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和分数上面。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正因如此,“幼小衔接”问题让很多家长产生了焦虑,有的家长甚至希望直接把幼儿园变成“小学预演班”,为孩子上小学提供“实实在在”的准备。其实不少家长对“幼小衔接”在认识上都有误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你中招了没!
1
误区: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 X
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家长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
2误区:幼小衔接就是择校 X
一所好的学校,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所以,家长不必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搞得心力交瘁。
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必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关键的是为孩子选择一个和孩子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3
误区: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X
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家长不能单纯地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入手准备。除了相应的入学知识准备以外,家长更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2、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3、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
4
误区:幼小衔接就得多上培训班 X
“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适当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孩子的顺利衔接。不过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学习,提前让孩子学习太多小学阶段的知识;二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该学,否则会“毒害”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的关注点应该放在何时学、怎么学等更为关键的问题上。
5
误区:幼小衔接是孩子的事儿 X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家长都需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从心理上和情感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走得更加从容。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同样也不例外。
因此,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除了孩子,还有家长。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让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
家长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了,从而让我们的言行举止发生一些变化。还可以主动向家有小学生的亲朋好友咨询和请教,了解他们作为小学生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心理感受,获得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等。
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充分准备。当孩子入学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定一份新的家庭作息时间表。最重要的是,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6
误区:重物质准备,轻心理准备 X
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角色和任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的心理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 心理准备:1、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2、家园配合,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3、演练角色,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4、提前试读,让孩子体验一次“实战演习”。
▼
7
误区:进入小学就是学校的事儿 X
要让孩子的幼小衔接更加顺利,家校互动才是最为关键的解决之道。教育孩子,绝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分工协作。
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到位,老师在学校也会更加省心,这比给老师送礼更管用。平时督促和检查孩子的作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孩子有事无法到校上课事先请假、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给予积极回应等等。
8
误区:孩子不适应就责骂 X
每一个刚进入小学的孩子都需要一段适应期。当然,不同的孩子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有些孩子进入小学一个月就能完全适应,而有些孩子可能就需要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
一般来说,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生活方面,比如:对用餐、用厕、饮水等自我管理的不适应和对作息时间的不适应;
2、学习方面,比如:对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和对每天要带好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的不适应;
3、人际关系方面,比如:陌生的教师、同伴,与幼儿园不同的要求以及部分家长不恰当的话语暗示等,都会使孩子对小学老师、新的同伴产生一种距离感。
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不适应,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不要随便责骂孩子;
2、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机会;
3、保持家校联系、搞好家校互动,积极争取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长。
9
误区:作业必须陪着孩子做 X
当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时,对小学的学习既新鲜又陌生,而对完成家庭作业不一定能很快适应。因此,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完成,如:做做小游戏,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好、记得快。这样,既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业,又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孩子入学初期,家长可以适当陪同他做作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必须逐步放手,慢慢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通过家庭作业,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该是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提示:做作业始终是孩子的事,家长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和检查,绝不是代劳。
▼
10
误区:孩子的成绩就是唯一 X
其实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考试和分数都不应该成为衡量孩子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很多孩子考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不好,而是因为粗心大意、上课不认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缺等造成的。
因此,在小学前半段,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三件事,而不是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和分数上面。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